資治通鑒:成大事者,不謀于眾
來源:上海人才網(wǎng)(官網(wǎng))
時間:2018-01-07
作者:上海人才網(wǎng)(官網(wǎng))
瀏覽量:
生命在時光中消長。唯有讀歷史的人,活得達觀通透,不易迷失。
讀史明鑒,必少不了《資治通鑒》。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史,最權(quán)威齊全。中國上下幾千年,都歷經(jīng)了哪些朝代興衰,出現(xiàn)過哪些歷史事件。要系統(tǒng)理清中國歷史,則一定要讀它。
毛澤東生前,曾讀過17遍,每一遍都仔細批注。
與史記為帝王家著史不同,《資治通鑒》的作者司馬光,寫書是為了專門寫給后人借鑒,分析歷史人物的品德善惡,管理政策得失,總結(jié)經(jīng)驗。
它講述了戰(zhàn)國初期至五代共1362年,國家民生的興衰歷史,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,如“以人為鏡,可以知得失”“兼聽則明,偏信則暗”,都出自于它。
1
最權(quán)威的史書,更是古人智慧的寶藏
有修身齊家、做人處世之道
講歷史故事的同時,更是講做人、處世智慧。難怪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強的史書,涵蓋智謀、兵法、心理、做人、處世:
講唐太宗如何運用人才:
“用人如器,各取所長”
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樣,要能揚長棄短,量才而用;
講處事智慧,從故事中剖析出:
“責其所難,則其易者不勞而正”
即為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,解決了難點,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;
講做人處事,需掌握勢態(tài)和度:
“物極則反,器滿則傾”
凡事要掌握度,走向極端必會走向反面。
只是讀資治通鑒原著,古文生澀難懂,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,讀它最佳方式是先讀通精品白話版。而這套精品之作,為市面罕見的白話本佳作:
▲全書10冊,涵蓋戰(zhàn)國、秦、西漢東漢、魏晉南北朝、隋唐、五代十國歷史。
2
27位教授精心合譯
讀來生動有趣,令你輕松博通古今歷史
由臺灣學者黃錦鋐教授,集臺灣27位著名史學教授之力,花時3年,忠于原文,逐字逐句翻譯,將巨著譯成白話,版本權(quán)威珍貴,甚至能跟孩子一起讀,寓教于樂。
雖為編年史,但白話本筆法比我們想象的有趣生動得多。白話譯本語言優(yōu)雅凝練,小說的筆法,精細趣讀歷史,又能明白管理、用人之術(shù)、為人處世……
如戰(zhàn)國時代孫臏與龐涓的馬陵之戰(zhàn),
東漢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(zhàn),東晉的淝水之戰(zhàn)……
詳細生動,如歷其境,千古傳頌,無書能及。
又如講三家分晉、智伯滅亡的故事時,
提出千古名句“才者德之資,德者才之帥”
認為仁德第一,才能第二;
并衍生談到管理者的核心,應是方向、目標、愿景、價值。
就連金庸都說:寫作的功底,正是來自讀《資治通鑒》,也令我更了解歷史規(guī)律。全書共294卷,雖有10冊,但每篇篇幅短,可碎片化輕松閱讀。
此版書中有珍貴插畫,制度和時間脈絡,融會于白話譯文之中,便于理清脈絡,這是市面所罕見的。
梁啟超說“除了講道理,還通權(quán)變,講操作,這很了不得”。明清著名學者顧炎武評述“以一生精力成之,遂為后世不可無之書”。
3
讀它就像看高人下棋
博通古今,鑒為借鏡
一天4篇,閱讀起來毫無壓力,兩個月就能讀完。
清代史家錢大昕說:“讀十七史,不可不兼讀《通鑒》?!弊x資治通鑒,就像看高人下棋。歷史人物的每一步,都是一個棋譜。我們看多了,自會下棋了。
相贈好友、長輩,或是自藏,都展現(xiàn)出你與眾不同的的智慧。從此打開更高的思想高度,人生見識大不同。